想見又不能見的無奈 讓人覺得坎坷
我很喜歡小說《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》作者說故事的方式,雖然故事背景是發生在第二次大戰時,但她卻沒有強化戰爭、屠殺等元素,反而將危難中人性良善的那一面描寫得很細膩,劇情更是峰迴路轉卻不灑狗血。
情緒湧心頭 讓我特別感動
尤其當知道有一班火車將會祕密開回伊斯坦堡的那一刻起,心情就相當緊張,我能體會這些遭受戰爭迫害的角色們心情,他們情緒的緊繃、內心的恐懼,我每一分每一秒都擔心這些角色們安危,深怕他們一個閃失就前功盡棄。尤其有一位小提琴家在火車上為大家拉奏樂曲,頓時我所有情緒都湧上心頭,看著角色們怎麼想念家人,怎麼活在恐懼中,彷彿只有那一刻大家才可以稍稍放下不安,那段劇情讓我特別感動。
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內心糾葛,像女主角與姊姊之間的各種問題,有發生在兄弟姊妹間的忌妒,和女主角姊姊因童年覺得自己不受父母親疼愛與重視,導致後來當她面對自己的女兒時,竟然也產生了距離感;還有丈夫不理解妻子內心在想什麼等等,這些細節面都寫得很深入。
我覺得女主角的人生太坎坷了,從一開始為了愛遠走高飛,搞得與家人決裂,然後又遇上戰爭,這一切都好辛苦,她不但得承受對親人想見又不能見的無奈,還必須遭受戰爭帶來的困境,讓我好擔心她的命運,所以當女主角終於與家人誤會冰釋,我才鬆一口氣,因為對我來說結局一定要這樣,不然身為讀者的我才不願意埋單呢!
採訪╱黃馨儀 攝影╱高凱新
歌手邰正宵:像溫馨版的《辛德勒的名單》
看完小說,第一個想法是這根本是《辛德勒的名單》溫馨版。因為在殘酷的戰爭底下卻出現很多令我感動的故事,像嚴肅傳統的父親擔憂遠在異地的女兒,細膩的心境表現,及默默出現在車站人潮後頭,等待女兒歸來的那一幕,我感動得起了雞皮疙瘩。而女主角即便自己都泥菩薩過江,卻依舊義不容辭幫助陌生人;或面對戰爭迫害,丈夫為了救太太,不惜選擇欺騙她,那種相互扶持的夫妻情。
戰爭帶來的巨變 令人難接受
之前我曾為了拍攝寫真書轉機經過伊斯坦堡,對於當地人民的熱情印象深刻,所以當我讀到土耳其外交官竟願意幫助在異地的猶太人逃回國家,我彷彿又重溫一遍那種人情濃厚的感覺。小說中角色的心境反映當下的我們,像年輕猶太人大衛生活一直過得很富裕,完全沒有意識到戰爭所帶來的巨變,直到有天被德軍臨檢,竟然直接送進集中營,他才感到害怕,這讓我很警惕,畢竟生活安逸的我們,實在很難接受一切就這麼被破壞,換作是我肯定是無所適從。
採訪╱黃馨儀 攝影╱李芃葳
歌手周傳雄:再多不諒解 最終抵不過親情的偉大
這部小說充滿很多元素,可以讓人感受戰爭的殘酷、看到傳統觀念與新潮思想的衝突,也體會在大時代背景下人性光輝的一面。雖然剛開始,我會被分支的故事線以及土耳其名字搞糊塗,但當角色們踏上從法國開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時,我就把所有人物的故事都串聯起來了。
能體會角色們的恐懼
作者描述踏上最後列車的人們,他們逃難的艱辛旅程,讓人深刻感受到這些人物所受到的迫害,及他們內心的恐懼,讓我邊讀邊跟著緊張,擔心被德軍發現,擔心他們回不去伊斯坦堡。
女主角個性強烈,為了與猶太人結婚,不惜和爸爸鬧翻,甚至遠走高飛到法國定居,原本以為這樣可以擺脫家庭觀念的束縛,沒想到卻遇上戰爭,作者描寫出動盪時代中,人們如何在夾縫中生存,土耳其外交官如何勇敢搭救異地人民,這些都令我印象深刻。但最令我感動的是最後一幕,女兒終於回到爸爸身邊,我想不管是誰在面對世俗的種種紛亂,即便彼此間有再多不諒解,最終敵不過親情的偉大。
採訪╱黃馨儀 攝影╱翁玉信
《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》
作者:艾雪.庫林
翻譯:梁永安
出版社:天下文化
出版日期:2010年8月27日
定價:350元
艾雪.庫林(Ayse Kulin)是土耳其人,具有鄂圖曼貴族血統,畢業於伊斯坦堡的阿那烏特科伊(Arnavutkoy)美國女子學院文學系,不但寫小說,也寫劇本和散文,長期參與影視工作,擔任製片、攝影和編劇。庫林的小說作品不但是排行榜冠軍常客,更屢獲重要獎項,還多次改編成電視劇。
2009年,庫林的作品在土耳其總銷售量已達500萬冊,正式成為當代土耳其最暢銷、最受歡迎的國民作家。其生涯代表作《往伊斯坦堡的最後列車》,在土耳其國內銷售量突破40萬冊,榮獲猶太共同體歐洲分會最佳小說獎,售出英、法、西、義、荷等多國版權。其他著作尚有多部短篇小說作品,皆未在台出版。
《蘋果》
留言列表